1988年我从阿盟电大法学班毕业调入阿左旗法院工作,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伴随着阿左旗法院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我收获了做人的道理,收获了判断是非的能力,收获了处世的哲学思想,收获了逾渐丰富的人生经历。
24年看似漫长,却又极为短暂,巨大的变化我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忆往昔,看今朝,真乃心潮澎湃,万千感慨。24年来,阿左旗法院办公场所已由拥挤简陋发展到今天的威严气派,崭新的办公楼彻底改变了法院的办公环境,书记员从耳听笔记到电脑速录,案卷也用电脑归档,在档案室的密集架上舒适地躺着。档案借、调、还和管理进一步提高。庄严的法袍替代了过去的大盖帽,胸前的红天平代替了红肩章,更彰显了法官居中裁判的地位,也折射了民主与法治的发展。
1988年进入阿左旗法院,我被分到民事庭先当书记员后任审判员,以前的办案条件真的很苦,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打文书,一份判决书写好后,先用针式打印机打好蜡纸,再用油墨自己动手印,常常是一份文书印下来,自己已成了“大花猫”。1995,我到巴润别立法庭任副庭长主持工作,当时巴润别立法庭只有两人,我和一名书记员,二间破旧的土房加上一套旧桌椅就是我们的工作场所,既是办公室也是审判室,晚上兼作宿舍,接待当事人都在办公室里进行,人一多,乱烘烘地像个集市。特别是到了冬天,不管是法官、书记员还是当事人,大家都围坐在炉子周围,不像是办案,更好像是拉家常。当时法庭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一辆旧摩托车,我骑着这辆摩托车走遍了巴润别立镇的每一个大队,向农牧民宣传法律知识,化解纠纷。如今,基层法庭的摩托车、吉普车早已光荣的下岗,取而代之的是一辆辆崭新的轿车、面包车、越野车。特别是2010年,阿左旗法院审判综合大楼的竣工,彻底改变了法院的办公环境,实现了办公区、审判区彻底分离,干警告别了拥挤的办公室;法庭也从简陋的方桌小凳变成了宽敞庄严的法台法椅。新审判大楼有大、小法庭,有调解室,有立案大厅,也有专供当事人休息的场所。法院的卷宗也告别了陈旧的大木柜,走上了档案室的密集架。法官们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操作着计算机,享受着高科技和信息化带给我们工作上的便捷。我们尽情分享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每当我走进正规的法庭,身着法袍,端坐法台,专心听讼,遇到诉讼双方按照庭审秩序有逻辑地陈述意见或质证时,总能体验到一种以法律的语言进行对话的愉悦。曾多次听人讨论法官辞职当律师的事,我也在尝试发表自己的看法。蓦然间,我发现自己对法官职业已经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尽管复杂的社会矛盾和艰难执行的纠纷曾让我身心疲惫,心力交瘁,但是法官职业对忠诚的深切呼唤让我不忍放弃,只有前行。
24年来,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全体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明显提高,案件的收案数和审结率更是连连上升。特别是2011年以来,新一届院领导班子组成后,锐意改革,创新进取,一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具有较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通过改革,使全院工作人员形成了积极工作、立岗创先的良好工作态势。
我庆幸能够来法院工作,20多年的时间使我认识到,法院是正义与邪恶的分水岭,是辨别是非曲直的裁判所,是彰显正义、净化心灵的神圣殿堂。在法院工作的24年,见到过一个人逐步走向犯罪的心路历程,见到过罪犯得到惩处被害人欣慰的眼泪,见到过正义得到申张群众欢喜的雀跃。所有这些,使我深深感受到法律的尊严,体会到司法的魅力,更明白了做人的基本准则,使我决心做一个正直的人,坚守良心美德,撼卫神圣的法律,不为物欲而偏移,不为私利而动摇信念。西方有句谚语——“清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我一定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不负自己的良心,不负法院的培养。夜坐静思,我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在法院;法院的发展,我也尽了自己的努力。我逐渐模糊了我与法院的界限,只觉得我已不是单纯的个体,而法院已把我融在其中,我们共呼吸,同思想。
20多年来,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推动阿左旗法院前进的步伐,分享了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前辈们创造的成果。我将一如既往地与同事们一道,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以维护公平正义为核心,紧紧团结在院党组周围,励精图治,高标定位,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努力奋斗。
一幅科学发展的崭新蓝图正缓缓展开,一曲践行“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雄浑乐章已经开始奏响,感谢法院教会了我许多,感谢法院成为我成长的伊甸园。在法院这个成长的乐园里我将一如既往更加努力,始终以党性原则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良好的法官形像,让自己的生命继续在神圣的审判岗位上闪耀光辉,用热情和智慧谱写着审判事业更加辉煌绚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