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读小学时父亲从阿左旗公安局调到了阿左旗法院,从那时起法院便与我戚戚相关,虽然那时年龄尚小,有些事情也是似懂非懂,但距今近三十年来法院无论从装备还是审判力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些事情又仿佛历历在目…….
幼时记得法院的办公地点在老城门楼,印象中有一小院落,房屋不多,光线也不是很好。父亲上班总是骑着一辆大自行车、身着公安制服。至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家搬到了法院家属房,父亲的同事与我们成了邻居,大人们经常在一起,孩子们常在一起玩,仿佛一个大家庭。父亲的单位也搬到了西花园,起初只在平房办公,记得曾经有一段时间父亲在行政、执行庭工作时,他们办公地点在阿左旗工会俱乐部一楼。到后来,听父亲说单位盖了办公楼,不过东楼是检查院,西楼是法院。那时的父亲精神饱满,穿着法官制服,双肩上有天枰,头戴着“ 大盖帽 ”,很是威武,“装备”也换成了摩托车。
受父亲的感染和对他们从事职业的崇敬,虽然我上大学时学的不是法律专业,但大学毕业后我执意要在法院工作,一九九零年我终于到法院工作了,昔日父亲的同事也成了我的同事,我敬重每一位前辈,因为在他们身上能够找到他们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使命感、自豪感。我也希望自己秉承他们的优良作风,认真向他们学习。进了法院,单位很重视我们这些只有学历但不专业的人员,对我们进行了培训并参加全国法院系统业余大学使我们初涉法律,边学习边工作,从书记员工作做起,后来又参加了法学本科学习。那时就明白:想当法官,就要从书记员做起。那是的书记员忙碌但很充实,审判员开庭前我们要认真准备。开庭时我们要全神贯注,总生怕少记、漏记,因为那时条件有限,我们要用笔记录开庭的全过程,而且那时刚接触好多法律术语,用笔记录的同时也学习了许多新知识;对法律文书的印制也是一项大工作,记得那时每次用油碾子滚动印制文书时,总是很细心,稍不注意不是纱窗染色过重就是油墨太多。而打字员更是辛苦,那时还是铅字打字机,长时期从事打字工作,对身体也有害。一九九一年正逢我国民事诉讼法颁布,那时业务学习的重点便是学习新民诉法,庭室组织大家认真系统地学习,这为以后从事民事审判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全国法院系统法庭建设步伐逐渐加快之时,阿左旗法院也在法庭建设中下了大工夫,警力不断加强,硬件建设也在力争上新台阶,从装备上、干警职级待遇上都有大的改观。在审判方式也有了大的改革,从过去纠问式,到现在控辩式,审判人员的理念也有了转变,记得在过去初任助理审判员时,庭审前一定会拟一份调查提纲,在庭审时双方陈述完毕即有审判员提问核实情况,问当事人问题象挤牙膏一样,问答式有时会感觉很疲劳,且有被当事人牵着鼻子走的感觉。法院在抓业务工作的同时,业余文化生活也在不断地丰富,干警们在工作之余排练节目,参加演出,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在政法系统乃至盟、旗级评比中频频获奖,作为一个法院干警,自己虽无文艺特长,但也为此感到自豪。
近几年,阿左旗法院在数字化建设进程上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奇,更令我们振奋。无论在审判法庭数字化还是其他方面在,每每有外地法院同志来参观学习,我们也感到很欣慰;在内蒙古西部偏远地区竟然在办公自动化方面发展迅猛,可见领导之重视程度。
在管理上,也在不断完善、创新。近年来对任务目标管理十分重视,而且很有成效,无论从认识上还是实际工作中均能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全院上下对绩效考核也高度重视。凡事均能做到有章可循,正因为如此,大家对工作有积极性,有责任心。审理案件注重社会效果,为促进社会和谐,在审理案件时抓住切入点尽可能多调解、多沟通,提高案件的调撤率;注重人民陪审员的参陪率,切实感到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能够增强审判工作的透明度,也大大缓解了审判人员的工作量,人民陪审员参与调解便于与当事人沟通,许多案件通过陪审员参与,当事人也愿意听取陪审员的建议。
自己从青年至中年一直在法院工作,伴随着法院建设的突飞猛进,自己也在不断历练,不断成长。虽然我只是法院干警中普通的一员,也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我从参加工作便在基层法庭工作,对集体有深厚的感情,也在默默无闻地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也深知集体的兴衰与自己息息相关。
愿阿左旗法院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