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我通过考试进入阿拉善左旗人民法院的大门,时光飞逝,转眼十八年过去了,我见证了阿拉善左旗人民法院和法庭的巨大变化。参加工作后我被分到了呼鲁斯太法庭工作。到法庭看到简陋的办公室,与自己向往的法庭差距太大了。老庭长猜出了我的心思,一脸喜色的对我说“小伙子你可赶上好时光了,这是我们新建的法庭,办公和生活条件比以前可好多了”,原来在这之前呼鲁斯太法庭办公主要借用镇政府的2间土房子,交通工具也就是自行车,通讯工具几乎没有,开庭审案与办公混杂在一起,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像地窖,审判无庭、办公无房、办案无车,最愁的就是吃饭,大家轮流做,可谁也不怎么会做,都是对付着吃。法庭生活非常单调,常年在下面奔波,又苦又累。1990年经过阿拉善左旗法院的多方筹措,以及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呼鲁斯太法庭进行了改扩建,由原来的1-2间办公房,扩建为一个独立的办公院落,并且也有了面积不等的审判庭,摩托车也替代了自行车,通讯有了程控电话,呼鲁斯太法庭的工作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发展时期,而我就是在这时到法庭工作的。我所在的呼鲁斯太法庭虽小,但在驻地百姓心里却缺少不了,百姓不出小镇就能进行诉讼,解决纠纷。但由于法庭案件多,法庭人员不足,装备差,办案经费短缺,法庭靠干警的辛勤工作艰难的维持着。 2004年至2006年阿拉善左旗人民法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要求,及时提出建设审判规范化、管理制度化、设置标准化、建设规模化、装备现代化“五化法庭”的目标。我院由原来的7处中心庭合并为3处。2005年6月呼鲁斯太法庭被撤销与乌斯太法庭合并新建,不久一座崭新的审判楼矗立在乌斯太经济开发区,有了宽敞明亮的办公室,规范的大、小审判庭、审判法台,调解室,会议室,以及相应的桌椅和干警住宿楼;程控电话,互联网接入以及打字、复印等现代信息、通信、办公条件一应俱全。现在阿拉善左旗人民法院所属3个庭全部命名为“五化”法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审判、办公和居住三区分开,实现了建设标准化和装备现代化。干警学历层次由原来基本上以初中为主提升到本、专科水平。人民法庭的外部形象、内在素质明显提高,通过干警的不懈努力为当地经济的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07年以来阿拉善左旗人民法院和派出法庭进入了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办案的数字化法庭的全新时代。原来的往返立案实现了足不出庭的远程网上立案和排期分案自动化,审执案件的信息都输入了微机实现了全程跟踪管理和案件管理流程化,通过数字监控实现了庭审视频化,案件实现了全程考评网络化、案卷归档电子化,书记员从耳听笔记到电脑速录与当事人诉辨同步显示,各种信息、文件、公文、签批等都在网上运作、网上发布,快捷、方便。为了应对案件的大量增加,强化审理质量,阿左旗法院党组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大力推行法院工作改革与创新,在建立科学的审判流程和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上下功夫。几年来围绕案件审判流程管理、干警业绩考评管理和司法行政事务管理,制
定了审判工作、制度落实、表彰奖励、日常考勤、宣传调研等内容的干警业绩考评系统。通过严格管理,狠抓审判工作,阿左旗法院的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受到中院和自治区高院的好评。在院党组的带领下,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阿左旗法院进入了全面发展的快车道,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当我们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享受着高科技办公的便捷;在庄严的法庭内,履行法律神圣职责的时候,回想那时法庭的破旧平房,我心潮起伏。呼鲁斯太法庭不同时期的变迁,代表着阿拉善左旗人民法院新的进步与发展,代表着阿拉善左旗人民法院的建设取得的辉煌成绩。也是干警艰苦创业、不断努力的见证,阿拉善左旗人民法院的干警凭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审判的最前沿谱写着公正司法的新篇章。